2012-12-29

大棠楓香紅黃綠



相信八十後對舊制會考中文廿六篇範文絕不感陌生,黃國彬那篇令無數考生如墮五里霧中的《聽陳蕾士的琴箏》固然是曠世經典,李廣田那篇「花天花地」的《花潮》也令人難以忘懷,現節錄《花潮》作為此文引言。

這幾天天氣特別好,花開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辦公室裏,餐廳裏,晚會上,道路上,經常聽到有人問答:「你去看海棠沒有?」「我去過了。」或者說:「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爭說圓通山海棠消息。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到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上,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真是,「寺門尚遠花光來,漫天錦繡連雲開」。這時候,什麼蒼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遊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到大棠賞楓香紅葉成了不少香港人的冬日節目,甫踏入十二月,網上論壇、面書、博客無不在熱烈討論大棠紅葉近況,如《花潮》般,形成一種空氣,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只消將《花潮》中的「海棠花」換成「楓香紅葉」,即大致為近來假日大棠的寫照,雖不中亦不遠矣。(不過我想大部份人只是本末倒置的透過相機的觀景器或液晶螢幕「觀賞」紅葉吧)

2012-12-22

風雪中的北平 - 景山公園


北京無疑在近代中國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若然在北京城內向下挖,黃沙之下,該是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歷史沉澱物」,封存着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歷來多個朝代曾定都於此,晚清時期更飽歷滄桑,及後五四事件催化中國思想革命,乃至後來中共建政後的諸多事情。在讀着歷史書重溫凡此種種的時候,腦海中不禁浮起很多個「假如」,假如......,今日中國會有何不同呢?

甫抵北京,即遇上幾場小雪,城內盡是一片白皚皚,不禁想起初中時拜讀金兆梓的《風雪中的北平》一文。跟友人在胡同裏吃過午飯,好客的老闆娘還教了我們怎去景山公園,之後便乘巴士在天安門西下車,在寒風中沿故宮護城河西側的南長街、北長街走了約半個小時。路上經過故宮西華門,1900 年 8 月八國聯軍開進北京次日,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與少數侍從倉皇從西華門喬裝出逃西安,流亡朝廷曾一再乞求李鴻章為這爛攤子與列強尋求解決方案,至一年多後方簽署《辛丑條約》,朝廷至 1902 年 1 月才回鑾。細看發現門上匾額沒有滿文,只有漢字,據說是袁世凱稱帝時所為,當年袁為平息討袁稱帝民怨,下令移除外朝匾額上滿文以昭其反清之心,只保留內廷滿漢並書的匾額安撫清朝遺老。其後事態發展如何,各位看官心中有數吧。

西華門

2012-12-15

屯兵之門堡壘山 - 青山 (下)


路線: 青雲輕鐵站 - 楊青路 - 青山寺徑 - 孝思徑 - 韓陵片石亭,後循原路下山

中段之字形密林山徑石級至下山時更覺崎嶇,故文末才詳述之。後段山路與中段相比較為易行,惟仍須小心踏上不穩石級。至此景觀再次變得開揚,背後的高樓大廈猶如微型模型般「的骰」,若遇天氣晴朗的日子,屯門至深圳一帶盡收眼簾。

部分石級日久失修

2012-12-08

屯兵之門堡壘山 - 青山 (上)


路線: 青雲輕鐵站 - 楊青路 - 青山寺徑 - 孝思徑 - 韓陵片石亭,後循原路下山
長度:約 5 公里
起點交通: 輕鐵青雲站 (610、 615、615P、港鐵巴士 506),九巴 57M、66X、258D,於青雲輕鐵站下車
終點交通: 同上

青山,洋名 Castle Peak (意即堡壘山,顧名思義,其山勢貌似堡壘),海拔 583 米,名列香港三尖之一 (其餘兩尖為蚺蛇尖及釣魚翁),不過若循此路線登頂及下山,路況不算太差,基本上沒有浮沙碎石,只有彷如永無止境的斜路及梯級。中學時不知天高地厚,在幾乎沒有任何行山經驗的情況下,跟隨熟路友人聯群結隊登頂,好不容易才撐到山頂,最後大家還靠着幾支電筒在夜晚下山,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年少輕狂。為了重踏青山之巔,早前努力鍛鍊直線下降的體能,初見成效方敢挑戰登頂。

新界西北夜景

2012-12-01

閒遊青衣自然徑


路線:長宏邨 - 寮肚路 - 青衣自然徑 - 青衣西路
長度:約 3 - 4 公里
起點交通九巴 248M 號 (青衣鐵路站 - 長宏邨),在青衣鐵路站對出的巴士站上車,於長宏邨總站下車,沿寮肚路繼續上斜即可到達青衣自然徑北面入口。
終點交通沿青衣西路落斜可見一巴士站 (城巴 E21,龍運巴士 E31、E32、E42,九巴 264M、279X),或右轉入長康邨乘搭其他路線 (如九巴 43、43C 等等)

青衣自然徑北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