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藍地水塘悠閒遊

路線:怡樂花園 - 屯門徑第一段 - 若夢園 - 屯門徑第二段 - 虎地燒烤區 - 藍地水塘 - 福亨村路 - 藍地大街
長度:約 5 公里
起點交通:輕鐵 614/ 614P (景峰輕鐵站)
終點交通:輕鐵 610/ 614/ 615 (藍地輕鐵站)

藍地水塘,正式名稱為藍地灌溉水塘 (Lam Tei Irrigation Reservoir),又名老虎坑水塘,位處屯門嶺南大學後山山谷,環境清幽,風光怡人,近年更成為拍攝打卡熱點,在主壩之上遇上不少年青人留下倩影。附近山徑四通八達,可配搭不同路線,長短難易悉隨尊便,而不少人會選擇自交通方便的屯門市中心麥理浩徑第十段終點起步,再循屯門徑第一段前往若夢園接回本文路線,途中順道俯瞰屯門市區景色,若行有餘力,亦可循虎地郊遊徑行個大運。


藍地水塘



屯門在不少市區人眼中彷若神祕國度,也許仍有人覺得屯門滿街是牛 (不是說笑),而劉克襄老師亦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形容屯門徑一帶為香港人最陌生的郊野:「香港新界山區,大山之頂多禿裸環境,屯門周遭山區尤為明顯……論及香港自然郊野,此新界西陲,最少人論及,彷若不毛之地,或許也是香港人最陌生、疏離的環境」[1],及至近年大欖涌水塘千島湖吸引不少遊人打卡,方見更多遊人談及這片窮山惡水。


沓無人煙的荒涼之境

吃過午飯,霎見天氣放晴,似乎天文台再次失準,憶及未曾到訪藍地水塘,遂即興前往短遊,並挑選一條不太長的路線,以求在日落西山前完成行程。時間緊絀,直接在怡樂花園後方的屯門徑第一段入口起步,初段行程與前往觀音山的路線重疊,先一鼓作氣登上若夢園,再在園內左轉繼續拾級而上,走得汗流浹背,梯級盡頭是個岔路口,左上毫無景觀可言的涼亭,右往觀音山,中間那條近年鋪建的華麗石徑則通往虎地燒烤區、藍地水塘。此地已是行程最高點 (約二百多米),若然上山略感吃力,沿途有數個地方 (獅子亭、若夢園、山坳涼亭) 可供休息。適才回看四年前初訪若夢園的舊照,其時那副對聯十分簇新,今重臨此地,卻已鏽跡斑斑,果真歲月如飛。


怡樂花園後方
怡樂花園後方

屯門徑第一段
屯門徑第一段

俯瞰屯門北部
屯門北部

屯門市中心
屯門市中心

若夢園
若夢園,鏽跡斑斑的對聯

不見盡頭

繼續頂硬上

山坳的岔路口

華麗石徑與週遭格格不入,數月前曾引起不少討論及報導,亦再次帶出近年在郊野濫修石屎山徑的議題 (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 Facebook 專頁)。石屎路看似易行安全,卻容易引起勞損受傷,而且粗暴以大量水泥砂漿將山頭切割,難以談得上保護環境,更甚會加劇水土流失。但凡事皆有兩面,誠如綠洲新書《咫尺山林》所言,水泥村徑無疑難以融入自然,不受行山人士歡迎,但亦確有其方便鄉郊村民進出的實際用途,究竟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微妙平衡呢?無論如何,眼前不見盡頭的下山石級令人提不起勁,而此地既非連接村落,石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精美」呢?

華麗石徑

毫不透水

路徑中途的謎之觀景台


將山脊一分為二

稍行片刻即能遠眺天水圍城,高樓大廈密密麻麻自元朗平原拔地而起,構成一道堅實城牆,城內住着接近三十萬人,圍城內買不起市區樓的想逃出來,圍城外買不起市區樓的想衝進去,甚是諷刺。附近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會容納接近二十萬人,西鐵亦會為此加建車站,相信十年後又是另一番風景。走上附近一個小斜坡,景觀更見開揚,屯門北以至天水圍皆一覽無遺,杯靈雙渡途經的圓頭山 (又稱靈渡山) 亦確實名不虛傳。北望神州大地,卻只見隱沒在煙霾之中的摩天大樓,不妨於此稍息片刻,皆因其後路段大多在林間穿梭,略為沉悶。


筆挺林木

很矮的板凳

兩旁林木茂盛

圓頭山
渾圓的圓頭山

圖中央為屯門醫院、青山醫院

天水圍城
天水圍城

登上小斜坡,景觀更見開揚

徐徐下山,藍地水塘在鬱綠山谷之中份外搶眼,路旁有些疑似街坊設立的小型休憩設施,不過石凳面的瓷磚鋪滿落葉,看似已有一段日子沒人坐下小歇了,而旁邊寫着「樂松山」,也許是因為山頭種有不少松樹?回首一望,發覺原來九逕山亦是頗尖峭的,其後走上坭徑,總算重拾郊遊感覺,不過很快就來到早前曾一度鋪上軟墊的梯級路段,還好當局最後從善如流,移除試驗計劃的軟墊,反璞歸真。


藍地水塘
藍地水塘

在石級上練跑應該很傷膝

樂松山
樂松山

下山石級......

終於踏上坭徑

九逕山
頗為尖峭的九逕山

屯門徑
此段梯級早前應該曾鋪上軟墊

人聲漸沸,隨即踏入虎地燒烤區,亦為屯門徑終點,如須退出,可左轉循富地路前往嶺南大學,否則可右轉繼續行程,眼前景色竟跟麥理浩徑第九段頗為相似,林蔭車路一直通往山林深處。不出十分鐘即能走抵車路盡頭,路旁豎有不少告示牌,沿蜿蜒石級小心下山即可抵達藍地水塘堤壩,放心吧,不會走回頭路,不必再次上山的了


虎地燒烤區
虎地燒烤區

屯門徑第二段
屯門徑第二段入口

虎地燒烤區
遊人不少的虎地燒烤區

麥徑九段的感覺

在車路盡頭的梯級下山前往藍地水塘

拾級而下

藍地水塘隱約可見

藍地水塘堤壩
藍地水塘堤壩

水位高漲,湖水已漫過堤壩溢洪道奔流而下,嘩嘩水聲在山谷中迴響不絕,彷若置身小型瀑布旁邊,令人倍感放鬆。無風之際,水平如鏡,湖畔林木倒影鮮明,放眼盡是一片寧謐,可是那些高壓架空電纜塔十分礙眼,只好在腦海中自動過濾移除。時而微風吹拂,狹長湖面泛起漣漪,倒影隨風搖曳,變得模糊不清,卻有種朦朧美。若非當日多雲,湖面想必更色彩繽紛,倘能加上夕陽斜照相信會錦上添花,唯有留待晴空萬里之時重賽。藍地水塘過去曾發生不少致命意外,敬請遠離岸邊,免生危險。



溢洪中

水位尺

藍地水塘堤壩
堤壩僅長約數十米

藍地水塘湖面倒影
大煞風景的高壓架空電纜塔

藍地水塘湖面倒影
湖面倒影

水平如鏡的藍地水塘
水平如鏡

微風下的藍地水塘
微風吹拂,略添朦朧美

走至水壩盡頭可循一旁石級下山,順道一賞水壩正面溢洪景象,路旁立有石碑以紀念水塘在 1957 年落成並由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揭幕,字跡清晰可辨:
        新界元朗老虎坑/ 洪水坑水壩落成蒙
香港總督葛量洪爵士揭幕泐石留念
        香港元朗老虎坑/ 洪水坑水利管理委員會立
一仟九百五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藍地水塘堤壩
循梯級下山離開藍地水塘

藍地水塘堤壩
藍地水塘堤壩

藍地水塘落成紀念碑
落成紀念碑

葛量洪爵士在位長達十年 (1947 - 1957年),為任期第二長的港督,僅比深受港人愛戴的麥理浩勳爵少了十一天,麥理浩曾如此讚揚葛量洪:「a great administrator, a great personality, the greatest Governor」[2],可見其任內建樹甚多,但似乎較少人談及這位對香港影響甚鉅的港督,為免過份離題,還是留待文末詳談。

走過村徑,即抵藍地石礦場外圍,在安達臣道石礦場於 2017 年停止運作後,藍地石礦場將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繼續運作的石礦場,直至 2022 年方會停止運作 [3]。石礦場現正進行延續修復工程,在開採石料的同時平整、綠化地盤,修復合約完結後將會搖身一變成為廣植樹木的綠化區。循馬路下山,若非續往洪水坑水塘,可穿過元朗公路下方後左轉入福亨村路,隨後走進繁華的藍地大街,部分路段仍然保有傳統市集風貌,例如買少見少的糧油雜貨士多,頗具特色,不過亦已有不少特式餐廳及地產代理陸續進駐,兩旁新舊商店並存,時代巨輪不會停下,傳統市集能否獨善其身呢?走至大街盡頭可見藍地輕鐵站路牌,若有餘閒,不妨順道參觀鄰近的妙法寺。

石屎村徑

開始接近石礦場了

藍地石礦場
藍地石礦場

員工避炮處

鐵絲網外圍右邊,有小路前往藍地水塘

沿車路下山

穿過元朗公路下方

雲隙光

藍地水塘路線地圖
路線地圖  (僅供參考)

藍地水塘路線高度剖面圖
GPS 路線高度剖面圖 (僅供參考)

記得多年前上課曾聽過附近一帶鄉村 (如屯子圍) 的風水掌故,在此提及純粹是希望讓大家了解地貌與文化的緊密關係,雖曾苦覓文獻引證,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屬一家之言而無從稽考,倘有錯漏,還請不吝指教。風水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某程度上是透過勘查山川地理去決定選址優劣,可謂與週遭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而當中部分觀點或許與現代科學吻合,如華南村落的風水林能夠保持水土以及調節微氣候,不過古人知其然而其所以然,以致添上迷信色彩。

據說明朝以降,屯門有九大風水名地之說,計有「龍地」、「虎地」、「 鳳地」、「雲地」、「旗地」、「壽星地」、「龜地」、「鹿地」和「鶴地」,當時屯門陶氏 (包括龍地) 取得當中五處,其餘四處 (包括虎地) 則為另一望族所有 [4]。虎地一名由來有數個說法,除了山形似虎口及曾現虎蹤外,還有一個說法是堪輿學家稱陡斜險要多石的山丘為虎地 [5] [6]。傳說陶氏族人 (東晉陶淵明後人) 認為宗祠 (建於 1718 年,康熙 57 年) 面對虎地屬龍虎相爭之局,不利風水,故其後在旁興建三聖宮,供奉財神 (玄壇伏虎趙公明元帥,其塑像腳踏老虎)、洪聖和楊侯王,以保族人平安 [7]。有人曾嘗試從地質觀點探討,屯門九逕山一帶由易受風化侵蝕的花崗岩構成,水土流失嚴重,加上險峻多石,容易發生山泥傾瀉,威脅位處山腳平原的圍村,是故若說「虎地」不利風水亦非不無道理。



據說富泰邨落成後,無意中破了龍虎相爭之局

此外,港英政府戰後曾打算在屏山一帶 (實指屯門至天水圍之間的一大片土地 [8]) 興建新機場,後來計劃中止,及至五十年代再度研究屏山機場是否可行,唯當葛量洪得悉飛機升降須飛經中國領空,恐有遭擊落之虞[10],終決定填海擴建啟德機場,將 13/31 跑道伸延入維多利亞港,最後位處市區的啟德機場能在如此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單跑道在九十年代成為以貨運吞吐量計全球最繁忙的機場,可謂奇蹟。



大概是當年屏山機場選址

葛量洪早年曾在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後來輾轉在不同英國殖民地工作,就職港督前官至斐濟總督。1947 年,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其時國共內戰打得正熱,而另一邊廂冷戰鐵幕已經悄然落下,葛量洪就在此時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其後十年世界波譎雲詭,任內先後經歷中共建國、韓戰禁運、石硤尾大火等為香港帶來遽變的事件,縱然屢遇危機,葛量洪都能一一迎刃而解,帶領香港絕處逢生,並致力改善香港房屋、醫療、教育、基建,實踐他對香港許下的承諾——為市民建立一個更美好的香港 [9]。說起醫療,時任醫務衞生總監楊國璋醫生 (Dr. K.C. Yeo) 曾建議以葛量洪為一所新建精神病院命名 (相信是指 1961 年啟用的青山醫院),葛量洪婉拒這個提議,在回憶錄中寫道不知楊醫生是否跟他開玩笑 [10],幸好督爺有先見之明,不然接受這個提議的話,「入青山」就會變成「入葛量洪」,「葛量洪」定必名傳千古了。

韓戰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可謂香港經濟發展的轉捩點,禁運重創作為轉口港的香港,但憑藉伴隨大量難民及實業家而至的資本、技術以及勞動力,香港成功轉型為以出口導向的輕工業城市,製造業持續蓬勃發展,後來更成為香港一大經濟支柱。走私活動之故,當時香港在美國名聲欠佳,對香港出口貨品亦有諸多掣肘,葛量洪應邀前往美國十數個城市作長達六星期的巡迴演講,主題包括《Hong Kong, the Berlin of the East》、《Hong Kong, bastion of freedom》等等,以求釋除誤解和建立良好形象 [10],改善兩地關係。難得在 Google 找到當時葛量洪在美國 CBS 電視台的受訪片段,節目中談及韓戰禁運、軍事問題,值得一看。


1953 年平安夜的石硤尾大火導致超過五萬人無家可歸,憶及小學老師曾在課堂道出其親身經歷,而這場大火可謂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分水嶺,促使政府正視房屋問題,香港政府自此肩負大規模提供公營房屋的責任,由早期興建多層 H 型徙置大廈 (美荷樓即屬此類) 安置災民,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今房委會前身),及至麥理浩落實為百多萬人提供公營房屋的十年建屋計劃和居屋計劃,時至今日超過三百萬人住在公營房屋,也許葛量洪亦未必能預視其房屋政策影響如此深遠。

葛量洪是少數有撰寫回憶錄的港督,其在 1965 年發行的回憶錄名為《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近年港大出版社曾重印此書,不然應無緣拜讀,書中有不少對中國和香港的精闢見解,亦有不少篇幅討論香港前途問題,此外還有談及憲制改革,Eric 對此印象甚深:「But the problem in Hong Kong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 colonies, for Hong Kong can never become independent. Either it remains a British colony, or it is re-absorbed into China as a part of the province of Kwangtung. Hong Kong is also different in that the Chinese - and 99% of the population in Hong Kong is Chinese - are, generally speaking, politically apathetic......Another peculiarity affecting Hong Kong's constitutional situation is the danger that, in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legislature, the politics in China - as distinct from those of the Colony - would be a constant issue, which would have a most disturbing effect.」 [10]  

以上這段文字雖然寫於半個世紀前,仍是如此鏗鏘有力,今天細閱依然帶來不少共鳴 (原文太長,僅能節錄引用),不過其預言尚未完全實現,現時香港既非英國殖民地, (暫時) 亦非廣東省的一部份,一國兩制這個充滿矛盾的不穩定過渡狀態,也許最終會在若干年後以香港成為廣東省香島市而告一段落,眼看東方之珠由盛而衰,光華不再,卻無力挽回,很是沉重。

相關文章:

浮生若夢觀音山
遙望青山瞰屯門 - 屯門徑第一段


參考資料:
[1] 劉克襄 (2014). 四分之三的香港
[2]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978). Official Report of Proceedings - 11 October 1978
[3] 土木工程拓展署 (2016). 參考便覽第 11/ 2016 號 - 香港的石礦場
[4] 周樹佳 (2007).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 (叁)
[5] 陳智德 (2013). 地文誌 - 虎地的學院和魑魅
[6] 第四十七屆嶺南人編輯委員會 (2014). 嶺南人,第 114 期 - 尋找我們腳下的土地:虎地的前世今生
[7] 陳天權 (2016). 屯門太平清醮與陶氏圍村
[8] 長春社 (2012). 保育香港歷史筆記,第一期
[9]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954). Official Report of Proceedings - 3 March 1954
[10] Alexander Grantham (1965). 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路線一覽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Page


郊遊日期:30.10.2016

最後更新:08.05.202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