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大潭水務文物徑 (大潭水塘道 -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 大潭篤水塘 (主壩壩底) - 大潭道)
長度:4.4 公里
起點交通:城巴 14 號 (嘉亨灣 < > 赤柱炮台,設有雙向分段收費) 或途經之小巴 16M/ 16X
終點交通:同上,或續行至黃泥涌峽/ 經大風坳至鰂魚涌 (
請參閱另文)/ 經引水道至赤柱
(又再次低估了自己尋根究底的決心,本以為能夠很快寫好這篇,豈料......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阿寶.jpg)
一年容易又中秋,上次到訪大潭水塘原來已是兩年前的冬天,當時未有前往海邊參觀文物徑餘下部份,適逢早前大潭篤水塘「放水」,自當把握機會去看看這個期待已久的景象,並順道參觀海邊其他景點。前往大潭篤水塘壩底主要有兩條路線,其一是在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下車循與車路重疊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穿過大潭篤村而行,路途較迂迴惟平緩,另一條路線則是在大潭水塘(北)站下車,沿旁邊梯級下山,雖則
據說快得多,但雨後石級濕滑,如欲取道捷徑,務必倍加小心。
|
大潭篤水塘主壩 |
|
大潭篤水塘英式石橋 |
2020 年更新;
最近 CACH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籌備了個名為「水展」的展覽,顧名思義是個關於水的展覽 ,展期至 2020 年7 月15 日,而六月中旬,CACHe 邀請了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主講網上講座——重組百年大潭篤水塘建造碎片,全長近兩小時的講座除了介紹建造過程以及考古發現,還談及不少與水塘相關的人物故事,實在值得大家一看。
若有留意水務署定期公佈的
水塘存水量,會發現二零一六年九月初時大潭、香港仔、大欖涌水塘早已滿庫,再加上後來連場暴雨,可以推斷水塘滿溢機會甚高,只是不知能否持續至假期。排洪之故,交通尚算方便的大潭篤水塘頓成攝影熱點,若自壩頂俯視,蔚為奇觀,而自壩底小橋近觀飛流直下百餘尺,配合隆隆水聲,氣勢磅礡非凡,及至入夜後主壩在大潭道的燈光映照下更會散發夢幻的氣氛。水塘排洪雖時有所聞,但能夠抽空拍攝的機會委實不多,畢竟排洪往往難以維持太久,而要在陽光普照的日子拍攝水塘排洪更是可遇不可求。
還好乘客不多,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坐在巴士上層左側窗口位,巴士駛經大潭峽後,已能時而在彎位窺視大潭篤水塘。如此精挑細選座位當然是為了捕捉一個精彩的瞬間,皆因沒有航拍機的話,惟有這樣才能在溢洪道正上方鳥瞰排洪的壯觀景況,那時真的很想遇上塞車令到巴士在壩頂多停留一會,可惜巴士司機送信純熟瞬速送到,轉眼間已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14 號巴士設有八達通雙向分段收費,請在下車前在車頭拍卡以取得差額 ($2.8) 退款,不過當日所見似乎大部份人並沒有留意這項優惠,最後只有錙銖必較的 Eric 上前拍卡。
|
側看大潭篤水塘主壩 |
|
俯視主壩排洪景況 |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來到海邊的岔路口,先別給海岸美景吸引過去,暫且續向前行,細心留意可見路面埋着用作搬運煤炭的小火車路軌 [2]。穿過水務署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的閘口走至盡頭,古色古香的紅磚屋呈現眼前,雖然具有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但卻揉合了中國的建築技術,最為特別的是紅磚屋的斜尖屋頂是以黑色的中式瓦片鋪砌而成 [1]。位處海邊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於 1907 年落成,與大潭中水塘同期建成,後來在 1914 - 1916 年配合大潭篤水塘工程而擴建。山坡上的紅磚煙囱高 19 米,底部連接着當時泵站的燃煤鍋爐排煙管,蒸氣推動的抽水機一直運作至五十年代,其後改用柴油發動水泵,煙囱亦自此荒廢失修,及至 2007 年才由水務署聯同古蹟辦專家將煙囱修復至原貌 [2]。
|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 |
|
穿過抽水站閘口 |
|
古雅的紅磚屋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
|
抽水站煙囱 |
引入東江水之前,供水問題一直困擾着港英政府,自興建薄扶林水塘開始,政府在往後一個世紀不斷覓地興建水塘,而龐大的大潭篤計劃 (Tytam Tuk Scheme) 亦應運而生,可惜當時殖民地政府的財力根本不足以負擔整個計劃 [3],最後只能如同橫洲公屋項目般分期發展,整個大潭水塘群由興建大潭上水塘開始歷經三十多年至大潭篤水塘於 1917 年竣工方告完成,未知橫洲公屋第三期能否在 2047 年前完工呢?
|
大潭篤計劃第一期 - 大潭中水塘 (1904 - 1907) |
|
大潭篤計劃第二期 - 大潭篤水塘 (1912 - 1917) |
早年水塘皆建在山谷之中,好使能夠利用重力將水自然引流至市區 [4],而當時擱置大潭篤計劃的另一個原因是技術問題,計劃當中的兩個水塘的水位皆低於大潭上水塘輸水隧道進水口,在當時要將大量水運往位處半山的隧道進水口不是易事,政府對此曾經頗為拒抗 [5],故此延至 1904 年才開展大潭篤計劃第一期,亦即大潭中水塘以及海邊的抽水站。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
配有拱頂石的牛眼窗 |
|
半圓形拱飾 |
|
雖說是廠房,但設計絕不馬虎 |
|
屹立至今逾百年,當時萊特兄弟才剛成功試飛 |
|
抽水站以及背後的豪宅 |
有趣的是,抽水站與水塘相距甚遠,須由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分別鋪設 1.37 英里以及兩條 0.52 英里的喉管 (Suction Mains),原水再經由蒸氣推動的水泵通過三條直徑 18 吋各長 1.93 英里的喉管 (Rising Mains) 抽往位處大潭谷的輸水隧道進水口 [5],原水隨後自會源源不絕流向隧道另一端,而早年更會流經寶雲輸水道直抵中區的雅賓利濾床 [4]。那麼,為何不把抽水站建在水塘附近呢?水務署曾經在 2004 年於其刊物
《點滴》討論過這個問題,作者相信大潭篤水塘主壩本來是打算建設在大潭灣內,成為首個海中水塘 [6],而 1903 年度的工務司報告中亦提及 " A pumping station, with the necessary quarters, near the shore of Tytam Bay and
below the site of any possible low-level dam"[7],引證了這個觀點。不過後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有變,改將主壩後退至今日所見位置興建,而海中的紅磚井型結構似乎能夠提供一些線索。
|
寧靜的大潭港 |
|
究竟水塘在哪裏 |
|
抽水站與大潭篤計劃水塘的位置 |
及至 2012 年,一篇
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文章詳細探討這些「海中井」,海中井最早建於 1902 年,實為用作探查地質以確定基岩深度的探井 (Trial Pits),合共六個,不過文中提及其中兩個據說已遭船隻撞毀,故現存四個露出大潭港海面 [8]。1904 年完成地質勘探工作,發現外側探井下方的基岩深度約 60 英尺 [7][9][10],最後殖民地政府因為財政考慮在 1907 年擱置大潭篤計劃第二期 [3]。1911 年,時任工務司漆咸就大潭篤計劃第二期提交報告,報告中指出在大潭灣興建水壩的原意是為了盡量擴大集水區,不過根據當時持續數年的水文測量記錄,大潭谷本身的水源已足以支持一個容量達 15 億加侖的水塘,故此改為建議選址大潭篤村附近興建第二期主壩,水塘容量更大,但造價只及原計劃六成,並同時建議加建引水道使新計劃的集水區近乎覆蓋原計劃範圍 [11][12]。政府其後委任謝斐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專責工程師,歷盡諸多波折,大潭篤水塘終在 1917 年落成,得以大大紓緩缺水問題,而其容量至今仍然遠超港島其他水塘總和,是港島供水系統極為重要的一員。
|
海中探井位置,可以推測當時不同選址 |
|
海中探井 #1 |
|
潮退時露出不少 |
|
紅磚結構的探井 |
在外圍參觀抽水站以及旁邊的員工宿舍後,可到碼頭一覽大潭港風光,未知在燃煤鍋爐年代,眼前這個碼頭曾否用作起卸經運煤帆船送來的煤炭呢?隨後折返岔路口,沿海傍馬路向大潭篤水塘壩底進發,不過請留意往來車輛,免生危險。大潭港內船影點點,對岸石碑山無字石碑清晰可見,剛巧遇上潮退,水中沙堤露出海面,而在水中央的紅磚探井更見明顯,難得天氣好轉,還有不少人在進行水上活動消暑,放眼盡是一片夏日景象。
|
員工宿舍 |
|
遠眺海中探井 |
|
泊滿帆船的大潭港 |
|
在海中暢泳消暑 |
|
回望抽水站 |
|
明顯露出水面的沙咀 |
穿過大潭篤村,稍行片刻即能漸聞流水淙淙,意味着大潭篤水塘主壩已是咫尺之遙。主壩共有十二條溢洪道,上方為交通繁忙的大潭道,中間十條已在 1982 年改建為虹吸式溢洪道以提昇排洪能力 [13],只有兩端的溢洪道未有改建,故此主壩現有兩款外觀頗為不同的溢洪道。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 (
Facebook 影片)。
|
難得排洪 |
|
經過靜水池後,溪水變得平緩 |
|
溪澗下游,不少人會涉水至中間的石堆拍攝 |
|
藍天白雲 |
|
沒有廣角鏡,只能後期製作全景照片 |
|
左邊為本來的設計,中間已改建為虹吸式溢洪道 |
|
溢洪道上方就是大潭道 |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下游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如果早上到來,陽光應會毫不吝嗇的打在主壩之上,眼前景象相信會更有活力,可惜當天下午才抵達,結果全程只能拍攝逆光的大壩,總覺欠缺了些甚麼似的。
|
靜水池旁的行人橋 |
|
源源不絕湧進靜水池 |
|
虹吸式溢洪道 |
|
看上去很單薄似的 |
|
用途不明的結構 |
|
沒有廣角鏡頭,只能這樣 |
|
流水不斷沖刷壩面 |
更可惜的是,傍晚要趕回市區,未能待至入夜後拍攝燈光下的排洪情景。循原路折返大潭道,一路上都是拿着相機腳架的遊人,好不熱鬧,不知下次排洪是甚麼時候了。剛好還餘下些少時間,心血來潮想看看英式石橋近況,上次到來水位頗低,未知水塘滿庫時又是怎麼樣呢?小心橫過馬路,沿塘畔林蔭小徑漫步,樹映岸堤垂枝綠,水接晴空疊嶂翠,天上浮雲在水面流動,如此湖光山色,何庸外尋?
|
路旁的何鴻燊天文觀測站 |
|
孤獨的海中井 |
|
很悠閒的感覺 |
|
半浮半沉 |
|
怎麼忽然想起《我愛大明湖》 |
|
堤岸、白雲倒影 |
|
大潭篤水塘主壩,可看出水位很高 |
|
藍天白雲在湖面飄浮 |
水位高漲,英式古橋石墩已淹沒在碧水之中,時而微風吹拂,在湖上泛起漣漪,時而波平如鏡,古橋拱劵的倒影鮮明,斜陽更令蓊鬱山頭光暗錯落有致,充滿美感。時間充裕的話,可繼續前行參觀其他石橋以及鄰近水塘,不過日落西山,Eric 不得不跟大潭水塘說再見了,並留待他日重遊舊地,不然就來不及返回市區。
|
波平如鏡 |
|
還記得石碑山的故事嗎? |
|
難得空無一人的石橋 |
|
山巒光影錯落有致 |
|
風光如畫 |
|
終於等到沒風的時候 |
|
近乎完美的倒影 |
|
路線地圖 (僅供參考) |
相關文章:
古橋流水百載情 - 大潭水務文物徑 (上)、
(下)
參考資料:
[1] 水務署 (2009).
大潭水務文物徑小冊子
[2] 水務署 (n.d.).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小冊子
[3]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8).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1907
[4] 古物諮詢委員會 (2009).
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銀禧)水塘和香港仔水塘的文物價值
[6] 水務署 (2004).
點滴 (第五十期) - 點滴「再」話當年—大潭篤水壩位置之謎
[7]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4).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1903
[8] Ir Dr S W Poon, Ir K Y Ma, et al. (2012).
The four brick wells at Tai Tam Harbour (
http://www.hkengineer.org.hk/issue/vol41-feb2013/feature_story/?id=13415)
[9]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3).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1902
[10]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5).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1904
[11] Hong Kong Government. (1912).
Report of Proceedings of the Public Works Committee
[12] Hong Kong Government. (1912).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1911
[13] Wan, C. F, & Li, S. L. (2011).
Reservoir Safety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路線一覽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Page
郊遊日期:2016.09.11
最後更新:2016.09.18 2020.06.15 2021.08.29
很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