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

萬家燈火嘉頓山

路線:美荷樓青年旅舍 - 嘉頓山,循原路下山
長度:約 1 - 2 公里
起點交通:深水埗港鐵站 D2 出口/ 石硤尾 A 出口
終點交通:同上



嘉頓山,位處筆架山一支脈盡頭,可謂拍攝日落、夜景勝地,早年曾有地圖標示其為喃(口巫)山,又因其毗鄰嘉頓中心,遂漸以嘉頓山之名見稱,反觀喃(口巫)山/喃嘸山之名,坊間已鮮有提及了。去年嘉頓向城規會申請重建深水埗青山道嘉頓中心,報導一出,各界人士旋即議論紛紛,畢竟嘉頓中心屹立逾半個世紀,而以時間慢人半拍聞名的嘉頓鐘樓早已成為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唯利之所在,若然重建計劃最終落實,只能徒嘆奈何,鐘樓屆時亦大抵難逃一劫 。(城規會已於 2018年9月21日 有條件地批准重建申請,只會保留標誌及時鐘。)

重建計劃 (設計圖片, 可按圖放大)

嘉頓中心

嘉頓中心地下設有咖啡室

拍攝當日,鐘樓慢了超過 15 分鐘



深水埗區昔日位處啟德機場航道附近,區內不少建築物高度遂受法例所限 (+45.72m PD [1]),是故僅高約九十米的嘉頓山亦能居高臨下,惟新機場啟用後,重建項目漸多,如美荷樓乃重建石硤尾邨後碩果僅存的 H 型徙置大廈,區內高樓大廈更如雨後春筍,甚至連嘉頓中心亦擬重建為二十多層大樓,究竟嘉頓山開揚景觀還餘下多少日子呢?早前在 Facebook 看到一段據說拍攝於 1964 年的彩色航拍片,客機自長洲進港,沿途可見昔日香港風光,甚至美孚油庫仍未發展為美孚新邨,而當時各大山頭仍是光禿禿,很難想像半個世紀後的香港郊野青蒽一片,港英政府在七十年代高瞻遠矚設立郊野公園可謂居功至偉。

美荷樓



嘉頓山交通方便,山腳入口在美荷樓 (現已改建為 YHA 美荷樓青年宿舍) 旁邊,距深水埗港鐵站不過十分鐘路程,自 D 出口直走至桂林街盡頭,再橫過青山道、大埔道、巴域街,循美荷樓右側指往晨運徑的小路即可開始上山。山高不逾一百米,算是頗為平易近人,沿石屎天梯拾級而上自能登頂,不過山頂林木茂盛,開揚位置不多,因此遊人多在途中無遮無擋的斜坡平台拍照。

登山入口

天梯

途中的斜坡平台

斜坡平台山腳正是建於 1960 年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而昔日山頂平台曾設雷達站[2] (一說為飛機訊號燈站,參見維基百科條目),此外現時山頂建有石硤尾二號及三號食水配水庫,其上有大片草地,未知何時方會正式開放予市民使用 (根據二月初的水務署資料,署方仍在處理改劃上蓋用途的申請)。翻查舊地圖時,無意中發現教堂對上的山坡在 1965 年曾標示為 “Quarry”,不過資料庫中亦僅此一張地圖提及採石場,而且一份由土力工程處出版的一份關於 1999 年石硤尾山泥傾瀉的報告亦似乎未有特別提及附近一帶曾有採石場,惟仍暫錄於此,留待日後考究。

山腳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

山頂平台

遠眺筆架山


天氣不錯之時,於山下已能看見平台上三腳架一字排開,甚是壯觀。在平台上除了可俯瞰深水埗、石硤尾一帶,更能遠眺昂船洲大橋,不過切記別站得太近邊緣,免生危險。斜陽西下,華燈初上,欽州街車水馬龍,十分適合長曝或縮時拍攝。不過燈火通明背後,卻是一堆哀愁,眼前大片唐樓內部充斥着數以千計的劏房,而深水埗區正是政策介入前貧窮率最高的一區 (2016年數字 [3]),要在香港安居樂業,談何容易?

重建前後的石硤尾邨

清拆中的白田邨 (攝於 2014 年)

嘉頓山山頂日落

欽州街 Photolapse

石硤尾邨夜景

路線地圖

同場加映,位處欽州街另一端附近的深水埗公園,其前身為深水埗軍營的一部份,而今日仍有條營盤街 (Camp Street) 隱約提醒大家這段漸遭遺忘的歷史。深水埗軍營建於當時的新填海區,軍營範圍大概西至東京街,東至欽州街,北至福華街 (舊稱菴由街,早前在 Google Maps 無意中看到「菴由」這個地名,頓感莫名其妙,然後那天上班路上就是在找這個地方的資料,有機會再談),而通州街已是當年海邊 (雖現距海旁達七百多米)。深水埗軍營在日佔時期淪為集中營囚禁戰俘,環境惡劣,傳染病肆虐,加上物資短缺,不少戰俘在集中營離世。後來英軍在七十年代後期交還部份軍營用地予政府 [4],即今麗閣邨、怡閣苑、深水埗公園 (不過當年越南船民湧港,結果暫將南邊土地用作越南船民營 (Jubilee Transit Centre) [5] ,及至清空船民營後又改為欽洲街臨屋區),而餘下範圍(現麗安邨、怡靖苑、西九龍中心一帶)延至九十年代方告完成改建。

標示菴由的 Google Maps

深水埗公園第二期規劃圖 (1987年) [5]

經過西九龍中心後,在有超過九十年歷史的深水埗警署右轉續沿荔枝角道向長沙灣方向而行,左邊為俗稱「棚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政府打算清拆這個碩果僅存的布料市場以興建住宅,場外掛着不少布販抗議遷拆的橫額,似乎棚仔亦時日無多了。棚仔旁邊就是深水埗公園,有蓋巴士站後方立有三條看似平平無奇的矮石柱,若然走至石柱背後,可見石上刻上 M.O.D. (Ministry of Defence) B.S. (Boundary Stone) №10、軍部地界,頂部刻有闊箭咀 (Broad Arrow) [6],意即政府公物 (恕小弟孤陋寡聞,今日方知這個箭咀有特別意思,平時還以為是普通方向箭咀),此三方界石算是僅存的軍營遺跡,不過又有多少路人可曾關心此地歷史?

軍營地界界石

文字刻在背向馬路一側

現時深水埗公園入口處地圖上寫着紀念碑,惟沒明言位處公園北角的紀念碑是紀念甚麼。紀念碑共有兩塊,分別由香港戰俘聯會(The Hong Kong Prisoners of War Association) 以及加拿大駐港退伍軍人協會 (Hong Kong Verterans Association of Canada) 豎立並在附近植樹 (如後者種了兩株楓樹),紀念當年為香港奮戰及在獄營中受苦而犧牲的人士。近日沙中綫灣仔北地盤接連發現戰時盟軍投下的炸彈,也許正在提醒大家那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數千名戰俘在日佔時期的慘痛遭遇實在不應受到忽視,他們為了保衞此彈丸之地而給鎖進集中營,今時今日應該沒有哪本教科書會特別講述這段歷史,若有興趣了解更多當年事蹟,不妨到圖書館找有關專著,如港大出版社的 We Shall Suffer There — Hong Kong’s Defenders Imprisoned, 1942–45、The Sinking of Lisbon Maru: Britain’s Forgotten Wartime Tragedy

由香港戰俘聯會安放的紀念碑

由加拿大駐港退伍軍人協會安放的紀念碑

Lisbon Maru (里斯本丸) 是艘運載戰俘的日本船隻,1942 年 9 月 27 日早上自香港啟航前往日本,船上除了載着 1,834 名戰俘 (主要來自深水埗戰俘營) 前往日本做苦役,還有 778 名日軍以及約百名船員/守衞 [7]。1942 年 10 月 1 日,美軍潛艇 USS Grouper 對里斯本丸載有大批戰俘並不知情,遂在浙江舟山對開海面向他們相信只運載大量日軍的里斯本丸接連發射魚雷,雖然船上有足夠救生衣,而里斯本丸亦延至受襲超過 24 小時後方沉沒,故此日軍本來有充足時間營救所有人 (事發當日已將全數日軍轉移至其他船隻),但最終 828 名戰俘在這短短數日旅程斷送性命 [7],皆因當時日軍為免戰俘逃脫,竟將戰俘船艙艙口封閉,並射殺逃出的戰俘,可謂喪盡天良。當地漁民見義勇為救起不少戰俘,但後來日軍登島搜捕,將大部份生還者繼續送往日本服苦役,最後只餘三人在村民協助下躲在山洞重獲自由,其後他們輾轉在十二月初抵達重慶,外界方能知曉悲劇真相。

Lest We Forget.

戰後,里斯本丸船長 Kyoda Shigeru 接受軍事法庭審訊 (WO235/1114),個案文件多達六百多頁,圖文並茂,仔細描繪事發經過,甚具參考價值,儘管事發時下令封閉艙口及射殺戰俘的軍官 Wada Hideo 中尉應為無辜死傷負上最大責任,惟卻因其已經過身而無法接受審訊。

後記:
本來又是打算寫篇短文,結果再次離題萬丈,花了大量時間核對資料,皆因不少資訊網上眾說紛紜,甚或互相矛盾,只能參考各來源後採納較為可信的說法,雖已盡力確保準確,惟若有錯漏,還請大家不吝賜教。縱然小弟並非達官貴人,沒有能力僭建或指鹿為馬,還望各位多多包容。未來數月應該又雜務纏身,下篇文章大抵要拖至五、六月才能面世了。


參考資料:
[1] To Lap Kee. (1987). Sham Shui Po Camp Development Study (An Advocacy Context)
[2]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2006). Report on the Shek Kip Mei Landslide on 25 August 1999
[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17). 2016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4] Urban Council. (1976). Future Use of Sham Shui Po Army Camp (Committee Paper WP/47/76)
[5] Urban Council. (1987). Use of Jubilee Transit Centre Site as Temporary Housing Area (Committee Paper REC/2/87)
[6] 陳天權. (2017). 深水埗公園的前生事跡
[7] Tony Banham. (2006). 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路線一覽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Page
Medium Page


郊遊日期:Dec 2013, Oct 2014
最後更新:23.9.20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