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

十年·千里·回顧

小伙子長大了
在世事難料的森林 尋覓理想事
愈向著青春走遠 愈容易孤單 你可有發現
(Supper Moment - 小伙子)

據說時下青年喜歡引用歌詞,那麼 Eric 也來東施效顰,憑歌寄意,抒發伴隨成長而來的種種無奈,以及對社會現實發出無聲吶喊 (舊制會考中文很喜歡臆測作者寄托在作品的情感,話說那時能把多年讀本問題的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 =p)。今天這篇回顧算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大概十之有九未看到這裏已經急着按返回鍵。

十年前,Eric 仍是個迷茫的小伙子,而且更是個運動白痴,友人在暑假問道有沒有興趣行山,未曾行山但又很喜歡杞人憂天的窮小子竟一口答應,還特意花了點零用錢在旺角買行山杖隨行 (十分耐用,時至今日仍是行山好幫手,那百餘元真的很划算)。首次行山,加上平日運動不多,跟他走上良田坳後方山路,確是非常辛苦,而這位朋友自此亦再沒找 Eric 行山了 (笑),看着舊照中那青澀的臉孔,歲月無聲消逝~ (電腦竟然還真的剛好隨機播着《無言感激》的這句,未免太湊巧了吧)。當年良田坳一帶只有街坊閒聊乘涼,順道在山邊取水,而在那個 Facebook、Instagram 尚未流行而大家都在用 Xanga 的年代,山上當然還未有聚滿熱鬧打卡拍照的文青。

隨後數年再沒怎做運動,更遑論行山,體能遂持續尋底,在運動場慢跑寥寥數圈已經斷氣似的,直至有天看到朋友在 Facebook 說着要對十年後的自己有所交代,頓時如夢初醒,立志痛改前非,還報名參加渣打馬拉松十公里賽事,強逼自己勤於操練以達到這個在當時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後來在 2012 年愚人節跟友人去南丫島郊遊,自此與香港郊野再續前緣,而此博客亦在同年 10 月 23 日成立,始料不及的是這四年來在香港郊野走畢一千公里 (別恥笑 Eric 走那麼少 =p),並為此寫下接近二十萬字。其實早年行山以訓練體能為主,並會訂下時間目標,一路上走馬看花,惟後來終於漸漸懂得在山林間放慢步伐,用心感受沿途旖旎風光。


四年多來曾到訪的地方

行文風格,一字記之曰,「沉悶」,學生時代讀書多為實用,雖終日流連圖書館,卻鮮有閱讀文藝作品,甚至未曾拜讀金庸小說 (金融史倒讀了不少),難免書到用時方恨少,下筆時只懂平鋪直敍,毫無華麗藻辭可言,大抵是理科人通病,也許還是適合寫講求嚴謹論證的議論文。長氣、字多,應是大家對這裏的第一印象,亦想必一直嚇怕不少讀者。當時有感網上資訊對行山新手而言大多過於精簡,蒐集路線資料時遇上不少困難,故此決定以新手角度分享遊記,並在文末提供 GPS 路線圖和高度剖面圖方便讀者計劃行程。心水清的或會察覺到網站刻意鮮有提及所需時間以及難度,皆因兩者並無客觀標準,相信各位自能在字裏行間以及文未數據依照個人情況估算路線難度,不過路段若有安全顧慮,亦會不厭其煩一一道出。 成立之始,本欲涵蓋不同範疇,並曾就此三顧草廬邀請同為八十後的友人分享冒險故事 (如騎行川藏線),故此博客名稱跟行山、攝影沒半點關係,惟後來寫了數篇行山遊記後,發現難以將不同題材共冶一爐,而友人亦忙得不可開交,未能抽空撰文,遂將選材收窄至香港郊野為主,但其時想不到改用甚麼名字,結果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稱沿用至今。

雖是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語文科成績卻遠比數學好,竟曾同時考取中化及 UE 全級第一,委實教人哭笑不得,還好最後沒有走進法學院,不然人生會截然不同。甚麼孔乙己早已抛諸腦後,但仍記得初中中文老師批道:「文章多砂石」,其時不太理解,後來才驚覺早已深受歐化中文以及現代漢語荼毒,文句冗長鬆散,加上時下流行的「假大空」詞語,甚麼「優化」、「深化」,可謂不堪入目。後來終迷途知返,近年寫作力求言簡意賅,一字一句往往來回修改十數次才感滿意,並盡量多看佳作取長補短,惟中毒甚深,難以根治,若文中仍有夾雜礙眼砂石,懇請見諒。還記得安靜下來細閱書本已是何時之事?據說人類專注力近年已由 2000 年的 12 秒降至 8 秒,甚至比金魚更不濟,而以冗長文字作餌實在猶如太公釣魚,願者上釣 (對,是說看到這句的您,別兩頭望 XD)

愛上藍,戀上綠,2012 年起不斷探索香港郊野,週末遇上好天氣就帶着相機獨自上山,不過放假總要在雨天,後來甚至會請假在平日行山,順道避開假期蜂擁人潮。未曾親眼看過,實在難以想像以石屎森林聞名於世的香港竟然隱藏着如此綺麗山林美景,而不消半小時車程已能遠離都市煩囂,路線繁多,難易長短悉隨尊便,這是何等福氣呢?誠如劉克襄老師在《四分之三的香港》寫道:「它們因緊鄰海洋,海拔從零拔升,頓然高聳矗立,遂擁有台灣三千公尺高山的氣勢。比如大東山、鳳凰山、馬鞍山等便展現這般壯闊及峻峭。台北的郊山還不見得有此巍峨,想要目睹這等地景,還得遠到雪山、中央山脈等等才有機會體驗。但在香港,隨便一輛小巴就能載你到登山口,小走一段,便能感受到這等雄渾氣勢了」

都市、郊野,在香港僅咫尺之遙,看在遊客眼裏可謂不可思議,甚至不少香港人都不知道這四分之三的土地有着如斯壯闊景色,而這彈丸之地擁有舉世罕見的地質景觀,更實在是得天獨厚。數年前,因緣際會花了數個月修讀地質旅遊,除了上理論課,還上山下海考察,香港地貌變化多端,誠然使人大開眼界。導賞員的其中一個職責是要讓人得以體會自然之美,並藉着解說揭示一事一物的有趣故事,由此逐步培養都市人與自然早已消失殆盡的緊密關係,當人與自然不再形同陌路,保護郊野之心自會油然而生,不過 Eric 離此境界甚遠,仍須繼續努力。

博客方針漸漸有所改變,不再只是側重描述路線,還會跟大家分享發掘到的故事以及保育訊息,故此近年文章往往篇幅頗長,亦為此花上不少精力搜集資料,有時可能埋頭苦幹一兩天也寫不了多少,但仍樂此不疲,除了滿足一己求知欲外,還希望大家從中或多或少更了解這片土地。此外,文中不時提及山野無痕 (Leave No Trace) 這個概念,簡而言之就是 "Take nothing but pictures,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盡量減少干擾自然,知易行易,何樂而不為? 完全想不透為何要把垃圾扔在山野,難道變了垃圾崗會美觀點?在此更加懇請家長以身作則,亦切勿容許小朋友自郊外帶走任何東西,且讓我們攜手合力為下一代保護前人留下的自然瑰寶,若貿然讓步開發郊野公園,猶如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自此香港郊野定必永無寧日,並終將斷送在我們手中。

不過撰寫這類文章實在吃力不討好,畢竟在當今速食年代,凡事講求效率,還有多少人有興趣在網上閱讀洋洋數千字長文呢?結果是博客到了瓶頸,有點青黃不接,加上只有一人孤身作戰,雖說瀏覽量穩步上揚,但近年篇幅較長的明顯不受歡迎,甚至可以慘淡來形容。反覆思量,寫作既非為了賺錢 (這裏沒有廣告欄位),而是為了一份信念,那就繼續擇善固執。

雖然希望能接觸更多人,但卻從不在 Facebook 群組、討論區分享內容 (唯一例外是曾在某臺灣討論區介紹東平洲),甚至從未邀請朋友給個讚,更遑論在 Facebook 賣廣告,很矛盾吧?如此刻意保持低調,可說是個小小實驗,純粹好奇單憑枯燥乏味的圖文能吸引多少人、能走多遠,委實由衷感激各位一直以來不吝給予 Eric 支持及機會,縱然沒有過百萬的瀏覽量,但確已比第一天所預計的走得遠很多了。

年中時曾打算翻新網站,惟來不及動工已重返校園,既要兼顧工作、學業,又要同時維持每月撰文一篇,實在難以抽空重新設計網站,不得不擱置這個念頭。無論如何,Eric 仍會力求進步,並會不時更新既有文章,在此再次謝過各位多年來默默支持 (若能提供建議甚或批評則更佳 =p),並特別鳴謝一直以來不同平台 (如 TrailWatchFitz.hk) 給予機會介紹香港郊野以宣揚保育理念。

容我以另一首歌作結,不知大家有否留意主頁副標題其實是歌詞,還記得那個還用着  MP3 機的年代,其時 Eric 正在自修室寒窗苦讀為公開試拼搏,黃敏華的《悟》是其中一首令人精神抖擻的歌:
雄心壯志 不需理會逆境多少
人間有路向 任我闖天地
盡我薄力 盡我能 不計際遇
歡欣得回我方向

(四週年酬賓大行動:還有沒有人看到這裏?竟然有?多謝您如此捧場,那快在 Facebook Page 給 Eric 發個 PM,說個小小的改善提議,稍後 Eric 會把一套 2017 年相片月曆 (共 12 張 4R) 寄至府上,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XD)
活動完滿結束,多謝支持 =]

2016.10.31

2 則留言:

  1. 洋洋萬字已看完☺ 是找鳳凰山路線帶到這裡,寫得很好呀! 加油。 文章很實用,讓我能判斷是否能應付路線,且照片拍得不錯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