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1

吉澳漁村眺鹽田

路線:吉澳碼頭 - 天后宮 - 姻緣樹 - 高地頂 - 吉澳碼頭
長度:約 2 公里
起點交通:馬料水 <> 吉澳 (街渡,詳情按此)
若持有效沙頭角區禁區通行證 (俗稱禁區紙),亦可在沙頭角碼頭乘搭街渡前往吉澳
(運輸署已批准開辦航線來往馬料水、吉澳、鴨洲,並已於 2018 年 9 月開通)
終點交通:同上

吉澳 (Kat O,或 Crooked Island),位處香港東北水域,距深圳鹽田港不足一公里,其海岸線曲折,狀如反寫的「之」字,故得 Crooked Island 之名,意即「彎曲的島」。吉澳以東為寬闊的大鵬灣,而灣口朝內海的吉澳灣三面環山,乃漁船避風良港,故名吉澳,取其吉祥之意 [1]。吉澳在五十年代曾是養活四千餘人的繁盛漁村 [2],惜時移世易,村民多已外遷,惟仍會參加十年一度的安龍太平清醮,甚至僑居海外的鄉親亦會回到吉澳聚首一堂祭祀島上龍脈,據報章報導,剛在 2016 年舉辦的第二十六屆安龍太平清醮 (亦即此傳統習俗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就有約八千名原居民參與,平日冷冷清清的小島頓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彎彎曲曲的吉澳


安龍太平清醮齋戒注意事項

為期五日的安龍清醮節目豐富

難得有空在平日參加新界東北導賞團,一大清早在馬料水碼頭上船,天色陰沉,加上東北季候風來襲,寒風凜冽,只好安坐船艙。由馬料水至吉澳,船程約一個多小時,導遊一路上滔滔不絕介紹沿岸景物,如數家珍,實在佩服。經過鳳凰笏水警檢查站時,導遊談及多年前的有趣經歷,其時檢查比較嚴格,水警會上船逐一核對乘客身份證,雖然早已提醒團員攜帶身份證,但接近檢查站時方發現有人沒帶,此時既不能將團員踢進海中,忽然掉頭折返亦會惹人生疑,進退維谷之際,情急智生,着冒失團員戴上咪高峰假扮導遊,終僥倖逃過一劫。

馬鞍山

鳳凰笏水警檢查站屏障

先繞過黃竹角咀 (可在此找到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岩石) 遠眺鬼手岩,再穿過往灣洲與娥媚洲之間的直門頭進入印洲塘 (Double Haven),印洲塘素有「上有蘇杭,下有印塘」美譽,不過還是留待另文詳述「印塘六寶」,在此不贅。遠眺鴨洲、鴨螺春 (此為官方地圖寫法,據說正字為鴨籮膥,意即鴨尾的蛋,膥由未、成、肉三字組成,十分有趣)、細鴨洲,鴨洲的鴨頭確實維肖維妙,而鴨螺春更收畫龍點睛之效。緩緩進入吉澳灣,建有橙黃色仿古上蓋的碼頭看上去異常豪華,甚至一度思疑此伸入海中的建築物是否碼頭。

當日有逆溫層

鴨洲諸島

鴨洲,島上有香港罕見的紅色角礫岩

鴨眼 (實為海蝕拱)

吉澳漁民村

近在咫尺的鹽田港

部份村屋已經殘破不堪

吉澳碼頭

登岸後隨即右轉沿吉澳大街 (吉澳自然步道的一部份) 而行,除了一兩間餐廳以及在街邊售賣客家茶粿、砵仔糕的攤檔外,可謂十室九空,而部份舊屋早已不敵風吹雨打,變成頹垣敗瓦。成立地質公園後,當局設立吉澳自然步道,而吉澳部份地區亦已劃入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印洲塘景區。2011 年香港國家地質公園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一員,原來有位吉澳村民對此功不可沒。據說當年兩名評審員來港審視申請,其時由吉澳當地人稱「姨婆」的李玉英女士帶領參觀由她打理的天后宮,笑容可掬的李婆婆滿懷熱誠為他們親切講解廟內眾多浮雕彩繪的歷史典故,評審員受其誠意感動,皆因在吉澳土生土長的李婆婆致力為遊人介紹吉澳豐富的人文歷史,突顯村民願意為地質公園出一分力,而地區參與亦正是地質公園賴以成功的一大要素,例如政府與吉澳村民及非牟利機構合作,改建村校為吉澳地質教育中心,村民更提供了不少珍貴文物作展覽之用。反觀某鄰近地區 (She-must-not-be-named) 往往視地質公園為搖錢樹,只懂大興土木,卻少做保育及科普工作,偏離地質公園成立原意,致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某些景區發出黃牌警告。

右方彩旗處為天后宮

右轉續行

客家茶粿,前方加了艾草,中間為南瓜味,後方加了雞屎籐

砵仔糕

水警吉澳警崗

搶眼的碼頭上蓋

古炮 (據說是當年用以對付海盜)

天后宮

吉澳地質教育中心

吉澳天后宮歷史悠久,始建年份已難以考究,惟廟內銅鐘銘文鑄有「乾隆二十八年」字樣 (即 1763 年) ,以此推斷天后宮應有至少兩個半世紀歷史。天后宮有兩個天后娘娘神像,後方較大的是長駐在廟的「坐相娘娘」,前方較小的則是會在天后寶誕、安龍清醮乘轎出巡的「行相娘娘」。神台前的雕塑描繪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如八仙過海、桃園結義 [3],但這些故事能否繼續傳承下去呢?若有機會,不妨參觀收藏在旁的「鬼佬門神」和「菜神」,據說當時駐守吉澳的啹喀兵幫忙翻新天后宮,但為大門髹上油漆後,卻忘記門神是甚麼模樣,最後參考對方模樣,再憑模糊記憶畫出一對門神,腰帶更活像比卡超、外星人,而安放在另一角落的財神亦十分特別,大抵是啹喀兵以為「財」是「菜」,結果這對財神各持一棵菜,不過由於兩道門數年前開始霉爛,只好換下來好好保存 [4] (報導有李婆婆的訪問)。

天后娘娘塑像

精美的石灣陶瓷雕塑

光緒陸年 (1880 年)

鬼佬門神

這兩條腰帶......

手持青菜的財神


天后宮

天后宮外立有《奉禁加租碑》(全稱《奉兩廣總督閣部堂大人批行給示勒石永遠遵照額例碑》),刻於清嘉慶七年 (1802 年),記載着當時吉澳漁民與無良地主、瀆職衙差抗爭的故事。漁民本向地主楊廷相租地搭房,捕魚為生,年租一萬二千文,一直相安無事,但嘉慶六年楊廷相過身後,其子楊名達將地賣予張騰南,張氏勾結縣工房衙差,例如漁民停泊船隻時就勒索金錢,若不就範即率眾抄掠。當時漁民請縣衙主持公道,其後判處曾其捷等人只須依租約年繳一萬二千文,並將判決交還縣工房執行,衙差其後變本加厲,誣告漁民抗租。漁民就此上訴至廣州府衙,府衙亦為此批示,但地方衙差仍不遵從,肆意拘捕漁民,滋擾日重。碑文道出當時漁民如何苦不堪言:「且被背額苛酷,遵則無所出息,妻兒待斃;不遵,捏稟抗租,囑差拘訊,未到公庭,先鎖押禁,天高莫聞。進退狼狽,無路投生」,最後案件由兩廣總督覺羅吉審理,終飭令張騰南依據原來租約金額收租,不得加租、甚或苛索漁民,若有違抗,定必嚴究,並勒石示禁。

奉禁加租碑

當地人稱天后宮前的細葉榕為姻緣樹,近看則會發現其主幹橫向生長,聽聞背後有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大家不妨在網上發掘一下,除此之外,亦有傳說稱是天后娘娘不欲大樹阻擋其視線,故此命令大樹只能橫向生長。不過大樹橫生據說實乃 1936 年一場颱風將其吹至傾側 [5],惟其生命力極為頑強,時至今日仍然枝葉茂盛。翻查記錄,1936 年 8 月中有強烈颱風襲港,天文台曾為此懸掛十號風球 [6],並曾在蚊尾洲 (Gap Rock) 錄得時速 132 英里 (即時速 212 公里) 的陣風 [7],該颱風造成廣泛破壞。緊隨其後在 1937 年的丁丑風災更是一場悲劇,死亡人數約一萬一千,颱風引起嚴重風暴潮,大埔墟甚至有村落慘遭夷為平地 [8]。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現有大量精密儀器監察天氣,但會否令都市人漸漸鬆懈,忘卻大自然威力,古人尚且敬天、畏天,不少今人卻自以為是,每每輕視惡劣天氣的潛在風險,還記得 2015 年颱風蘇迪羅襲台時將海旁的「人定勝天」碑捲走,這是何等諷刺?再看 2016 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極端天氣越趨常見,若然繼續無視大自然發出的警號,吃虧的,相信終歸是自大的人類。

姻緣樹

橫臥而生的細葉榕

吃過午飯後,留意到碼頭附近的傳意牌寫道可沿三聖宮旁的石級路登上高地頂,需時約十分鐘,掙扎一會後就決定善用集合登船前僅餘的十多分鐘,一鼓作氣跑上高八十餘米的高地頂,沿途不斷看着電話,生怕時間不足要中途折返,最後用了不足五分鐘跑抵涼亭。山頂景觀開揚,可飽覽吉澳以及鄰近海域美景,而鹽田港可謂近在咫尺。短暫逗留兩分鐘拍照後,隨即急步下山趕回碼頭,行程緊湊,沒法在山頂細賞印洲塘,希望日後仍有機會重臨吉澳行山吧,不過若是跟隨旅行團,似乎並非易事。

高地頂徑

三聖宮

對岸已是高樓林立

登山石級

俯瞰吉澳

鹽田港

鴨洲

岸吊 (Quay Crane)

澳背塘

雞公嶺

涌灣頂

左方尖端就是雞公頭了

說點題外話,還記得多年前參觀和黃旗下的鹽田港,其時工作人員笑說,由於某些原因,鹽田港只有第三期擴建工桯,而沒有第四期,確是信不信由你了。隨後和黃在 2012 年把握良機,將增長乏力的珠三角港口業務包裝成和記港口信託 (HPH Trust) 在新加坡上市,套現數百億港元,往後多年股價持續低迷,現價跟招股價相比,早已折半,可見李生眼光獨到,實在不要胡亂跟他唱對台戲,百世修來同船渡,還是乖乖跟他同坐一條船好了。


相關文章:
黃竹角咀覓鬼手 -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


參考資料:
[1] 饒玖才 (2012).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
[2] 漁農自然護理署 (2014). 吉澳自然步道暨吉澳地質教育中心 - 宣傳單張
[3] 漁農自然護理署 (2011). 香港地質公園網站 - 「姨婆」向遊客傳承吉澳人文歷史
[4] 蘋果日報 (2014). 邊走邊吃:吉澳墨丸常鮮 鬼佬門神退役
[5] 吉澳村公所值理會 等 (2001). 吉澳 - 滄海遺珠三百年
[6] 工商晚報 (1936). 工商晚報 - 1936 年 8 月 17 日 (香港公共圖書館數碼館藏)
[7] Hong Kong Government. (1937).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the 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 for the Year 1936
[8] 何佩然 (2004). 風雲可測 – 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


路線一覽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Page


郊遊日期:Nov 2016
最後更新:17.10.2018

2 則留言:

  1. 閣下引經據典實堪折服,亦古亦今。莊諧兼備,文詞好,很耐看。請問地質公園的1,評審員是老外嗎?是須翻譯嗎?(不過想像到婆婆的熱誠,無礙的。)2,我從照片中知道太平清醮之前與期間須封山封海,可知其用意嗎?3,我只知馬灣有清官之勒石,其他就鮮有被提及。現在經閣下之例,使我對當時香港的(歷史)勒石興趣大增,未知可有研究其他勒石?4,門神的事我真是訪而不知。其腰帶的現代化卻使我本來珍重的啹喀舊事懷存疑起來!5,鴨籮膥,這個膥字很到肉。該是下層寫書人/寫信佬所作吧~如果將此舊名括弧在現名字旁邊,該會更表現了那裡的人文風格~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過獎了。
      1. 兩位評審並非中國人,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來自希臘和日本
      2. 這個不太肯定,大抵是跟禁戒殺生有關,亦有說法是保持潔淨 (http://repository.ust.hk/ir/bitstream/1783.1-1803/1/history3.pdf , p.83),甚或避免得罪神靈
      3. 坪洲有"奉禁封船碑",若對其他石碑有興趣,可到參考圖書館查閱市政局出版的"香港碑銘彙編"
      4. 村民流傳下來的故事如此,實難以考究,但此對門神,財神無疑頗具特色,與傳統畫法截然不同
      5. 粵語方言字是個挺有趣的課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