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2

漁港夕照南朗山

路線:黃竹坑港鐵站 - 南朗山道 - 南朗山道休憩花園 - 南朗亭 - 直昇機坪 - 南朗山頂,再循原路折返
長度:約 5 公里
起點交通:
- 黃竹坑港鐵站 B 出口
- 陳白沙紀念中學:城巴 72A75107
- 黃竹坑(南朗山):城巴 4871、新巴 78
終點交通:同上

(復活節四日連假,宜留家寫文還稿債,不宜出門。)

南朗山

南港島綫在 2016 年底通車,自此前往南區實在方便得多,當年除夕早上即興相約友人試乘新線,順道登上南朗山看 2016 年最後的日落。南朗山位處南區,高 284 米,若取主徑而上,路程不長,算是較為易行的短途路線。雖然未必每個人曾徒步登上南朗山,但只要你曾到訪海馬公園乘搭電飯煲 (應該好少人咁叫吊車了?),都算上過南朗山,因為纜車經過南朗山山腰 (近年的海洋列車應該叫穿過南朗山),而海馬標誌亦正正坐落於南朗山山坡。近日海馬公園推出「森度遊」,以「秘行」南朗山纜車維修經作招徠,豈遭傳媒揭發霸佔官地,終將建於政府用地部份的山徑開放予市民,據說風景優美,故此一直遊人如鰂,留待找個平日到訪。

「南朗山,原名南望山,昔日香港圍村人呼其名如此。據謂該山橫亘村前,視線受阻,不能觀海,遠景為所屏蔽。須陡此嶺,方得暢眺,故有是名云。其後『望』音訛為『朗』,先輩命名本義遂失。」[1]
引錄自《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饒玖才著。




南朗山的英文名應該較少人留意,一般多直接音譯為 Nam Long Shan (如南朗山道即為 Nam Long Shan Road),其實南朗山還有另一個英文名,名曰 Brick Hill,那為甚麼是 Brick Hill 呢,饒玖才在書中提及其以昔日磚窯遺址而名,維基百科更提到遺址現有大堆亂石 (未見資料來源,亦未有提及位置)。本着「打爛沙盆問到篤」的精神 (別叫我寫正字),再翻查其他資料,深水灣 (《黃竹坑故事》一書疑誤植為深灣) 西側曾建有大型磚廠,名曰 The Hongkong Pipe, Brick, and Tile Works [2][3] ,最後由青洲英坭營運,並於1920年代末期結束營業 [4]。早年地圖南朗山多只標高度而不見名稱,後來方見在山腳標註 "Brick Works" [5],比對今日地圖,當時磚廠位置大概在海馬公園威威天地 (舊稱「兒童王國」),而 gwulo.com 有不少關於磚廠的討論 [4],甚至有人仍在岸邊發現疑似磚廠遺留下來的磚塊 (磚塊上有 HKB、DWB、GIC 標記,相信分別代表 "Hong Kong Brick"、"Deep Water Bay"、"Green Island Cement"),那麼這些磚塊隨時有過百年歷史,也許二千年後的考古學家 (如果竟然尚未世界末日,或者可能係外星人) 發現這些磚塊時,會跟現代人研究李鄭屋古墓的磚塊一樣,憑磚上文字推測磚塊來源及二十世紀的香港社會文化。

1913 的地圖標誌了 "Brick Works" [5]

廢話少講 (其實文末仲有一大篇廢話),都係先講點上山,唔係又悶走晒親愛的讀者 (乜你以為真係有人仲未撳上一頁?)。從黃竹坑港鐵站 B 出口沿南朗山道上斜,黃竹坑車廠其時仍未開始興建上蓋物業,感覺有點蒼涼。在新加坡國際學校路口右轉續沿南朗山道上斜,途中已能望到布廠灣的景色,不過要注意部份路段較窄,不設行人路。自路口走一公里就到達山腳入口,左邊山坡有樓梯前往南朗山休憩公園,隨後一直拾級而上即可,由登山口至第二個涼亭 (南朗亭) 沿路都是鋪設良好的石級,往右邊遠眺就是海洋公園高峰樂園,以及昔日大樹灣集古村 (已清拆) 原址。南朗亭有副以篆書刻成的對聯:「南丫昭日月  朗照見乾坤」,自平台可回望港島山脊,山頂滿是密密麻麻的豪宅。

很「樸實」的外觀

在後方的新加坡國際學校路口右轉

小心往來車輛

鴨脷排與玉桂山之間的連島沙洲

布廠灣

珍寶海鮮舫


南朗山休憩公園的涼亭

大樹灣集古村原址

南朗亭以下的都是這類石級


南丫迎日月

朗照見乾坤

港島山脊

續往上行,變成由木板、鐵枝插地而成的梯級,稍行片刻左邊有個開揚的大石坡打卡位,不少人在此拍攝日落夜景,不過入夜後須小心而行。石級盡頭是片平地,其後山路就變為泥石徑為主,不過三百米左右就到達三叉路口,左上山頂發射站,右往直昇機坪。直昇機坪旁邊有不少醒腦提神的崗松,景色開揚,自深水灣環望,淺水灣、熨波洲、舂坎角、海洋公園、南丫島盡收眼底,而且能夠俯視海洋公園吊車 (下次搭吊車不妨回望山上)。講到吊車,等我 Copy & Paste 舊文加字數先:

還記得在海洋公園乘搭纜車的經歷嗎?年幼乘搭纜車時,長輩們或會說早年海洋公園纜車曾有車廂墮下,究竟孰真孰假呢?海洋公園纜車經理簡英富數年前曾為此澄清 (可見明報 2006年2月27日報導),大致內容可參考頭條日報的一則報導:「八十年代初,南朗山頂出現龍捲風,纜車鋼纜被扯離纜塔,纜車的外罩掉進深谷,海洋公園要即時搶修,才可將在纜車上的乘客安全送回上落站。由於當時的纜車屬舊式設計,外罩離車廂較高,車廂未有損毀,事件中無人受傷。」
南丫島


南朗亭之後的梯級

打卡位


南朗亭

泥石徑

右方小島為熨波洲

高峰樂園

後方為淺水灣

看着電飯煲不停運行挺有趣,然後就拿出三腳架拍攝 Timelapse,拍攝期間海洋公園的機動遊戲不時傳來遊人的尖叫聲,好像小時候在 Roller Coaster Tycoon 似的 (又想起邪惡的玩法了)。隨後沿石級登頂,山頂給發射站霸佔了大部分地方,輻射強勁,還是快手為三角測量站拍了張相就返回直昇機坪,回首之際發現,石級上的景色比山頂還要開揚呢。



登山纜車

Say Hello

山頂發射塔sssss

直昇機坪

石級景色開揚


沒甚景觀可言的三角測量站



天色已黃昏,循原路返回石坡拍攝日落,遊人眾多,要找個不會遮擋其他人又不會給人遮擋的安全位置委實不易。天空染成一片金黃,鴨脷排與玉桂山的連島沙洲後方亦變成一片橙海,然而來西南遠方卻仍是一片灰色,2016 年的最後一個日落就如此無聲無息平淡的在半空消失了, 那就只好專注拍攝布廠灣、香港仔避風塘夜景好了。一彎蛾眉月出現在西邊夜空,兩岸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通明,珍寶海鮮舫其時仍未暫停營業,在海中心大放光明 (唔好聽就係搞到相爆晒光 XD)。拍夠本後就拿出電筒返回南朗亭,之後續拾級而下,由於路況良好,夜行也不算困難,南朗山半日短行就此告一段落。
 
一片金黃

圖左中為索罟灣

話咁快就落返去



好多雲......

謎之日落

最後個天係燒唔起

變了賞月

鴨脷洲、香港仔夜景 (海鮮舫爆光, 唔識搖黑卡)

呢個角度的海洋公園夜景真係幾特別

鴨脷洲

路線地圖 (只供參考)

高度剖面圖 (只供參考),前後太多高樓大廈有不少誤差

(因為篇文好短,所以繼續堆砌字數......XD)

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洋公園如何在偏僻的山頭大興土木?翻開 1945 年地圖 [6],今日山上高峰樂園一帶已鋪有道路 (1952 年的地圖 [7] 更仔細點,大致與現時的南朗山道重疊,可按下方鏈結),海洋公園是 1970 年代產物,那本來高峰樂園的那個山頭有甚麼呢?相信大家都應該猜到是軍事設施,香港保衞戰前,英軍在港島各處建有大量防禦工事,例如直至 1938 年已在港島建成五十多個機槍堡及防彈堡 [8],戰事爆發前更達七十個以上 [9],而為了防犯日軍自港島南岸登陸進攻,港島南區亦增建不少炮台,如大家比較熟悉的鶴嘴博加拉炮台 (Bokhara Battery)舂坎角炮台 (Chung Hom Kok Battery),亦在雞籠灣、南朗山等地設有高射炮台 [8],南朗山高射炮台位置約在現時海洋公園的太平洋海岸展館一帶 ,據說其三吋炮曾擊落日軍飛機 [10],唯終在戰事最後一天 (1941.12.25) 早上遭日軍攻陷 [8] [11],炮台戰後曾重建及繼續由駐軍使用,在地政總署 1963 年的航拍照片仍清晰可見兩個炮床,但相信已毀於興建海洋公園之時,不過網上有人提到海洋公園海洋劇場及太平洋海岸一帶仍有些疑似與炮台同期的軍事建築物,孰真孰假,只好留待其他人考證了。

1945 年地圖 [6],可見已有車路通往今日高峰樂園位置

日軍攻打南朗山高射炮台經過 [11]
不過那個片假名地名 (ルビクッリブ) rubikurribu 實在認不出是甚麼,感覺似是跟 Brick 字有關,但 ブリック 會似點

相關文章:
(後補 :p)


參考資料:
[1] 饒玖才 (2011).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上)——港島與九龍.
[2] 劉智鵬、黃君健 (2015). 黃竹坑故事:從河谷平原到創協坊
[4] Brick Works, Deep Water Bay [c.1889-c.1931] Retrieved April 11, 2020, from https://gwulo.com/node/46766#11/22.2372/114.1560/Map_by_ESRI-Markers/100
[5] Great Britain. War Office. (1913). Hong Kong and part of Leased Territory Retrieved April 11, 2020, from http://nla.gov.au/nla.obj-233534102
[6] Great Britain. War Office. (1945).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Retrieved April 12, 2020, from http://nla.gov.au/nla.obj-233093686
[7] Great Britain. War Office. General Staff. Geographical Section & Great Britain. Ordnance Survey. (1952).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Retrieved April 11, 2020, from http://nla.gov.au/nla.obj-233981605
[8] 鄺智文、蔡耀倫 (2013).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9] Tony Banham (2003).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10] 香港里斯本丸協會 (2010). 香港攻防戰之戰時防衛設施遺跡.
[11] 日本陸軍省 (1940s). 香港島攻略戦戦闘経過要図 Rereieved April 12, 2020, from https://www.jacar.archives.go.jp/aj/meta/image_C13031769900?IS_KEY_S1=C13031769900&IS_KIND=detail&IS_STYLE=default&IS_TAG_S1=InD&




郊遊日期:2016.12.31
最後更新:2020.10.21 2020.04.1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